拟尖头红鲌

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  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
   

  13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主要性状 体长,侧扁,头后背部隆起特别显著。头小而尖长。口亚上位,口裂向上倾斜,下颌较上颌为长,后端不达眼前缘垂直线的下方。无须。眼中等大,位于头侧正中。下咽齿3行。鳃耙17-230鳞小,侧线鳞 。腹部在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腹稜。背鳍条3,7,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,其起点在自吻端至尾鳍基部距离的中点。臀鳍条3,23-26,无硬刺,起点在背鳍基部的后下方。鳔3室。背部呈灰色,体侧和腹部银白色,尾鳍呈桔红色,其边缘为黑色,其它各鳍呈灰白色。
其外形很象尖头红蚰,主要区别是它的头特别尖细,侧线鳞多;臀鳍条少;各鳍的位置也略有不同。

生物学

生殖 其生殖季节为5-6月间,达到第一次性成熟的个体较大。据解剖很多体长在250毫米、体重为200克以下的个体性腺都尚未成熟。成熟卵巢灰白色。成熟最小个体为253毫米,体重0.9市斤。其怀卵量约为3.7万粒左右。体长在600毫米,体重5市斤以上的5冬龄鱼,怀卵量为18万多粒。
年龄和生长 生长速度中等,个体也比较大,最大可重达6市斤以上。通常1冬龄鱼体长为114-203毫米,体重为18-99克,2冬龄鱼体长为240毫米左右,体重为200克以上,3冬龄鱼体长为301-417毫米,体重为305-570克,4冬龄鱼体长为435-460毫米,体重为900-1,300克,5冬龄鱼体长600毫米以上,体重2,750克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多栖居于流水或较大的静水水体中。在湖北梁子湖渔获物中,常可见到拟尖头红鲌和蒙古红鲌一起出现,可见其生活习性与蒙古红鲌相近。
食性 为肉食性鱼类,以摄食小鱼和虾为主,亦食水生昆虫。

国内分布

长江干支流和各附属水体中均产此鱼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经济鱼类,在长江流域分布较广泛,但通常在渔获中数量较少。